欢迎访问荣成市鑫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王伯敏先生与艺术史写作中的一个难题
发布时间:
2012-05-17 11:48
来源:
王伯敏先生与艺术史写作中的一个难题--温岭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开馆主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记得04年的时候,王伯敏教授美术史研究回顾暨20世纪美术史原著、研究文献珍藏展举行。现场令人记忆难忘。许江院长做了一个简短而热情的致辞,称王老先生是一位御者,一位驾着马车带着很多弟子的御者。我能够阅读王老先生的著作,在王老先生驾驭的学术马车里和诸多同行相互学习,得益甚多,深感有幸。
刚才前面的几位发言,甚至已经把地域的观念,推进到对于地下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层面来做探讨。这种叙述上的推进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思。大家知道,中国美术史的写作,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样的品评之作,直到近现代陈师曾、滕固、俞建华诸君,再到王老先生,美术史家总是会面对一个很棘手的矛盾和悖论。这个悖论,王老先生似乎体会的很深切,具体表现在他的两个愿望里面,也就是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序言”里面所写的,他希望能够把美术史摆脱简单罗列作家作品,而是要写成一部文化史。但是,他又希望自己的美术史不是一部空洞的文化史,多了一些大时代的文化描摹,却与实际的创作关系疏远起来,缺乏考古实物的实证。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滕固和胡蛮都写了一些美术史,滕固很有撰写一部中国美术通史的野心。但滕固写了几部断代的美术小史之后,就罢手不写了,跑到大西北亲自考古去了。因为他发现非常缺乏地下的实物材料,那样写出来的美术史将比较空洞。所以,美术史写作所面对的这个矛盾与悖论,可能是王老先生意识里面非常强烈的一个念头,美术史的写作如何能够既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考古与实物的基础,有文献遗物的具体研究,同时又能上升到文化史叙述的层面,抽绎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要在这两者之间走钢丝,搞平衡,难度很大。
所以,为解决这个矛盾,王老先生六上敦煌、文献考察、强调作品和文献的互证,展开少数民族的美术调研等等行动。我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王老先生所提倡的“地域美术研究”的思路。也就是,强调对于具体的,个案的实物的开掘、发现、保护与研究,充分做好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以便完善考古及博物馆的条件,使得美术史的研究有了可靠的基础。关于地域美术的研究,在今天我们也仍然是当务之急。滕固那时候的担忧:“中国尚少宏大的博物馆把历代作品有条不紊地陈列出来,供人观赏钻研;而私家搜藏分散在各地,且又密不示人。在这种情形之下,学者丝毫不得研究上的方便,自然产不出较可人意的绘画史了。”在今天仍然是个问题。因此,提倡地域美术的研究,多少可以做些弥补,以推进美术史研究的发展。
另外,我想说的是,展厅里黄宾虹先生写给王先生的那首诗,似乎就是一个有关美术史家的写照。“一个瓯山越水人”,契合着地域观念,一方水土养育,研究者需要切实的水土滋养,实物研习,然后才能在这个文化的内部知性里,才能真正理解文物呈现出来的意义。“长年劬学竹相邻”,美术史家也一定要是一个学者,才能完成对于实物原则的文化意义评述。“论评南北千家画”,一个美术史家的工作对于作品不仅要论,还要有所评。因为一个美术史家不仅是一个理论家与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与创造者。我想,这一定是美术史研究之所以如此让王老先生痴迷不已的原因所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