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唐斋”里情意浓-访王伯敏先生


“半唐斋”是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国家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王伯敏先生的书楼。名曰:“半唐斋”是由于其内藏有汉唐文物,得一鳞半爪,故名之。正是这小小的“半唐斋”成就了这位当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在这里著书立说,挥毫作画;在这里会见海内外友人,纵谈书画理论和艺术;在这里吟诗品茗,修身养性。目前年近九旬的伯敏老仍居住生活在“半唐斋”内。

我喜爱中国书画,并且酷爱书画收藏。近二十年间我交往联系最多的是王伯敏先生。我俩书信、电话联系从未间断,有关艺术、人生、家庭等话题无所不谈,可谓忘年挚友。但令我遗憾的是我与先生虽交往多年,却从未谋面。我是多么想当面聆听王先生的教诲啊﹗这也是我多年来割舍不下的一桩夙愿。我怀着一颗仰慕之心,专程由山东省阳谷前往(杭州)“半唐斋”拜访王伯敏先生,于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冒雨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半唐斋”。

在“半唐斋”客厅里,一位中等身材略显瘦弱,稍驼背,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慈祥和霭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使我顿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因先生双耳失聪,于是便把我事先写有自我介绍及问候的纸递了过去,先生看过,面带微笑的连连点头。并提笔在纸条上写道:“我年老体衰,回信没有精力”。当我把自己多年来收集先生的资料、以及我撰写发表过的有关先生的文章,递上并让其审阅,先生 看后提笔在纸条上写道:“我没有什么成就,您不要把时间花在这方面,其他的你整理”。可见先生的人品艺德之高名不虚传。

我酷爱收藏,尤其对国立杭州艺专师生的作品更是喜爱有加。业余时间我自己十几年来收集整理了有关国立杭州艺专师生的资料、珍藏了部分作品(照片),我还撰写发表了有关国立杭州艺专师生的文章。当时将这些材料递上请先生审阅时,先生边看边不时的点头称:“好”。还不时询问一些相识与不熟悉的人的情况。其间,先生的夫人,一位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给我端来一盘水果,并热情地请我品尝,激动的我起身道谢。

稍过片刻我又在纸条上写道:“王老,我欲收藏您的一本画集,用以学习研究,可否”。王先生看后,即起身走到书架旁,取出一本《山水清音—王伯敏山墨山水小品集》,并提笔在其扉页上题:“淑敏仁弟正。二〇一一、十一、一、王伯敏”。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接着我又递上一纸条, “我能否与您老合影留念?”,先生高兴地点头应允,并招呼其家人帮助拍照。我与先生并排坐在沙发上,其家人从不同的角度连拍了数张照片,留下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为了不再打扰王先生的工作与休息,我决定告辞,于是我在纸条上写道:“王老,能与您会面,亲身感受先生的风范和教诲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天能与先生在一起,我非常荣幸﹗我要回山东了,祝您老安康长寿﹗”先生看后惊讶地说:“你要回去了?稍等”。只见先生站起身,径直走进了他的画室。

我独自一人站在客厅内,偌大的客厅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和画作,确实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都是先生的艺术结晶。我伫立于书架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伯敏著作”专用书架,其中有《中国书画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等七部巨著,即人们称颂的“敏者七史”;有先生最近主编发行的《黄宾虹全集》(十卷本);还有其它许多先生的专著书籍,共计约有六十余种。真可谓著作等身﹗何止是“等身”?先生所著书籍已远远超过了。书架的另一边摆放着多幅已裱好的王先生的山水画,我俯下身来,双目凝视画面,观其画作笔墨浑厚华滋,格调高远,意境清新。我有幸再次近距离地拜读先生的佳作,使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正当我沉浸在先生的画境之中时,先生双手捧着一幅墨迹未干的画作走进了客厅,并将其画递到我的手上。这是一帧《竹石图》,先生在其上题曰:“祝一路平安、淑敏弟、王伯敏”。当时我被这一情景惊呆了,我马上扶先生坐到沙发上,然后,退后一步,毕恭毕敬给先生深鞠一躬,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已八十八岁高龄,身体欠佳,平时已不再作画,不曾想竟馈赠墨宝给我,先生的深情厚意,犹如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随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能再耽误先生的宝贵时间了,立即起身告辞。窗外的雨仍在下个不停,先生吩咐家人备伞送行,我紧握先生的双手,连声说:“谢谢,祝您老长寿,再见,再见﹗”老人面带笑容,一直目送我下楼。

楼外风雨交加,寒气逼人,但这时的我心里却有一种从没未有过的温暖的感觉。这次拜访,与王先生的零距离接触,使我亲身感受到了先生的大善大爱,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他不仅是一位美术史论家、画家、教授,而且还是当代艺术家的楷模。这次的杭州之行,将使我受益终生。

1

作者与王伯敏教授合影

1

王伯敏教授夫人

1

王伯敏教授赠画

1

1

“半唐斋”一角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