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黄沙见真金-王伯敏教授赐我《寒林》图


前些日子,我因收藏到一幅署名“王伯敏”的赝品山水画作,感到心中非常的懊丧。但事情的结局,却又使我有些喜出望外。

王伯敏,浙江台州人,1924年生,中国美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诗人。曾荣获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我与王伯敏先生的交往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不客气地讲我们也算是忘年之交。多年来,我一直把王先生奉为尊师与长辈,经常向他请教书画方面的知识,王先生也总是诲人不倦地教导与我,使我这个业余书画爱好者受益匪浅。是王先生的人品和艺术造诣折服了我,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的山水画笔墨淋漓,浑厚华滋,儒雅飘逸,神韵天成,堪称艺术之巅峰。我钟爱王先生的作品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来我也曾先后珍藏了王先生的几件佳作。

今年五月初,我在浏览淄博某一画廊网站时,偶发现一件署名“王伯敏”的山水画作,看题款是王先生早期的作品。我虽藏有几件王先生的佳作,但都是近几年的作品,我正想着珍藏王先生的早期作品用以学习研究,所以我对网上那幅画格外留意,多次上网鉴赏,让我心中难舍难弃。于是我便给该画廊的老板打去电话,求证该画的真伪。对方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并说能出保证书,如假可退。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我终于下定决心买下这幅画,并随即汇去了画款。

画廊很快就把画寄了过来,我满怀喜悦,小心翼翼地展开画面,虔诚地观赏起来。我也拿出我所藏的王先生的作品,进行研究对比,我发现署“王伯敏”三字笔迹明显不对,与之前所收藏和见到过的风格不同。再纵观整个画面与题款布局,我心中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难道这幅画是赝品﹗经过一天的反复揣摸,参照王先生的一贯画风,又查证了相关资料,最后我判定此画是赝品无疑﹗我马上将我的疑点电话告诉了画廊老板,但对方并不认帐,后来我宁愿交一定的“学费”让对方把其余画款退回,对方仍是不肯答应。这时画廊老板又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要说此画是赝品,需有王伯敏先生的亲笔鉴定书,如王先生鉴定为赝品,愿原价退回画款。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倒真的感到有些为难。我当然知道最权威的鉴定是作者本人。但我还知道当时王先生身体欠佳,前几天又住进了医院,我刚刚和他老人家联系过,在这种情况下我怎能忍心再给他添麻烦呢?可这件事又非他不能澄清,怎么办呢?我考虑再三,还是把我购画的来龙去脉及画作照片一并寄给了远在杭州的王老,请他为该画做一鉴定。时隔不几天,我便收到了王先生的回信,信中说:“来信收到,我原住院治疗,近日在家静养,今寄你一件册页《寒林》作纪念。又及,此作非我笔墨。” 我把老先生的鉴定结果复印件寄给画廊,对方无言以对,马上退回了画款,购画风波到此为止。

退回了赝品,又得到了真迹,我心中喜不自禁。王先生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对我的眷顾与呵护使我终生难忘。这次王先生赠我的《寒林》图,纵24.5厘米,横34.5厘米。题“寒林、已卯王伯敏。”钤朱文印“伯敏”、“半唐斋”。描写的是荒野山谷,岩石突兀,山坡上光秃秃的树林多以线刻,疏密有致,参差不齐,与山石结构前后交辉。山岩间弯曲的山路石阶而上,一位身穿红衣的豆点人物,正急急忙忙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给整幅画面带来勃勃生机。《寒林》图,笔墨技法精炼娴熟,树木或俯或仰、或浓或淡,干瘦而长,笔健墨润,愈远愈淡。其画面近实远虚,虽不到平尺之作,却写出了一望无际的寒林。

我走过了二十年的漫漫收藏路,虽然小有收获,但我还是把伯敏先生的这幅《寒林》图视为至宝,他将成为我收藏生涯中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佳作。通过赝品一事,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鉴赏水平。去伪存真,我更看到了王老先生严谨的学风和菩萨般的心肠。“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世间许多事情总是这样的。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