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王伯敏先生的画


1

王伯敏先生作品

王伯敏先生是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是誉满中外的著名学者,是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浙江省屡获大奖的得主。在中国美术界,王伯敏先生有着很多的称誉,如:“罕人”、“泰斗”、“魁擘”、“巨人”、“大学者”、“巨擘”、“大御者”、“顶级专家”、“国宝”、“全才”、“杰出带头人”、“百年不世出”、“关键历史人物”、“八史高人”、“双栖大师”……一句话:王伯敏先生在业内名声鼎沸,天下无左。就是这样一位顶级的大家,他的画的价格在市场上却平平,有时不如建国后出生的新生代,甚至还没有他学生的学生的画的价格高,很是令人费解。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原因有二:

一、市场不成熟。按经济规律学说,市场应该是最公平的。但是在当今中国艺术品经营市场上却不公平,究其原因是市场不成熟。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谈何公平?因此,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不能作为标准。再者,当今真收藏家少,而真投资商太多。收藏家瞄准的是真正有艺术价值、内涵丰富的艺术品;而投资商不明白,他们瞄准的是市场价格,追逐的是市场差价。谁的市场价格高,谁的就好,价值就高,就不惜重金去买。恕不知这种现状不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不少是由各具特色的承包商和画家、企业炒家和拍卖行共同运作所致。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的虚高和泡沫,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再者,懂画的藏家没有钱买,有钱买的又不太懂画,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闲散资金涌入,炒作成势,泡沫飞溅,假画赝品横行,市场分外的一片“繁荣”……有不少的投资人,花重金买了大量的名家书画,谁能说的清楚到底有多少是真迹。而真正有份量的艺术品,却沉在“水底”。正因为这是真金,比重大,不会轻易浮出水面,是被人们忽略的一方宝地。王伯敏先生的画就沉在这块宝地之中。

二、有不少人误认为王伯敏先生是搞美术史的,不是专业画家。持

熟悉王伯敏先生的人都知道,王伯老自幼至今没有放下过画笔。写史累了,写一写诗,既可抒发情感,又可换一换脑子,这对大脑也是一种调节,调节也是一种稍息。写史、写诗是坐着的,坐的时间长了,站起来画画,站起来画画本身是改变坐姿的一种运动。画一幅山水画,伯老把胸中“丘壑”释放入宣纸上,再题上一首小诗,抒发心中激情,这本身就是对心、脑的一种最好的调节和休息。王伯老就是这样读书、写史、吟诗、画画一路走来的。他有两句名言:“读书倦了画山水,落墨灯前不令闲。淡淡浓浓都是趣,小舟添在水湾湾。”“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王伯老的“艺术史学馆”内挂着他撰写的一幅对联,就是最好的说明:“读史还撰史,看山又画山”。各位看官,看到这些,你能分得出王伯敏先生著史、写诗和绘画哪个是读书余事吗?!

王伯老胸怀若谷,谦逊过人,这也许正是王伯敏先生的人生大智。

3、王伯敏先生在荣誉面前,在宣传自己上,总是要后退一步。

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美术界,在国际上是有口皆碑,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自己看得很淡,他总以“没有什么,这是份内应该做的”来总结自己,他之所以看得那么淡就觉得自己就是“没有浪费时间”而已,就这么简单……由此,使我联想起一些事:有的画家受市场影响,总也离不开“钱”字,为此忙碌而误了专业;有的画家给自己定格,看自己离大师级画家还有多远;还有的画家觉得自己干脆早已经够了哪个级别的大师啦……等等。画家在前进中时刻提醒自己,评价自我,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如果王伯老也能如此自我评价,也到是名副其实了,可是王伯老不会,永远不会,否则那就不是王伯敏先生了。比如:画家办画展,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十年前,有不少同志建议王伯老到中国美术馆搞一次画展,王伯老不同意,说:“我终生不办画展……”王伯老在宣传自己上总是回避的。对不办画展这件事,友人长期不理解,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办展上,他觉得那样做,对他来说是在浪费光阴。用在别的画家身上可以,而且他经常出席同行的画展为之助阵,用在自己的身上他心痛时间。这和某些浮躁的自吹自擂的画家,有台面就上,没有台面挤着上比起来,“怎么做人能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王伯老为人光明磊落,德高望重,在宣传自己,在荣誉面前一退再退,这也许正是王伯敏先生的人生大德。

4、王伯敏先生的书画在业内无人不知,公认为:“王伯敏的画正是学者的画,学者的艺术。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意境清新。无论笔墨还是章法,都显得直率自然,洒脱清新,有着浓厚的书卷气。”“王伯敏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家”,老人家一生治史、吟诗、作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八十余年之学养,使其开口是诗,落墨成章。老人家擅诗文、精画史,明画理,通画法,所以,他作画笔法娴熟,墨法厚重,水法清韵,传统功底,文化底蕴,艺术修养等厚积薄发,加之王伯老治史,历朝历代名家大师的优、劣如数家珍,藏于胸中,吸取众家之长,治史与自己的绘画相融通。所以,王伯敏先生的山水画,别具深奥,别有神韵。诗言志,画寄情,伯老作画之后题诗为一大乐事,如此,其画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仔细品读伯老的画,画中藏诗,诗中呈画,意浓内外,情融其中。绘画是王伯老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内涵着大爱和大善、给予和希望、勉励与鞭策……品读伯老的画,是一种享受、一种超越……不愧为“学人清墨”、“学者炒造”。

王伯敏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定格在时间上。老人家不会放松一时一分的光阴。我印象很深的记得,2007年12月12日,在《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奠基仪式上,王伯敏先生答谢温岭市领导的一段讲话:“自已唯一可以说的那就是对光阴的珍惜,虽然没有从小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但是每天24小时,主观上是没有浪费的。我虽然已经84岁,双耳重听,但是我还不服老!还在读书、写作、绘画。人生恰似一场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胜利者,我还要继续努力,坚持到最后,做一个胜利者……”多么平凡的语言,却掷地有声;多么形象的比喻,却折射出一代大师的气魄和情怀!

也许这正是王伯敏先生的人生大志。

一句话,就是以其自身的大德、大善、大智、大志成就了王伯老的人生,成就了他的著作、他的诗篇和他的绘画……

还是借用许江院长最近为王伯敏先生撰写的一幅对联来结束我这一孔之见、浅议的短文吧:

“八史高人耕华夏沃土铸炎黄宝鼎,双栖大师写神州风光凝亚太魂情”。

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业外人、没有读过书的人或不了解王伯敏先生的人。实际上王伯老受家庭的熏染,儿时就热爱绘画,在读私塾时屡有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垂青。一九四七年在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大师学西画;毕业后赴北平是徐悲鸿大师的研究生也是学画(且伯老当时不能说是刘海粟的学生,因为历史知道的原因,徐和刘是中国当时美术界的对头)。可见王伯敏先生青年时期志向之远大,求知欲望之迫切,眼光之高远。与此同时,带红地毯拜黄宾虹为师学画,成为黄大师的关门弟子。王伯老这三步曲,都是学画为先导。同时在北大文学院作旁听生,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了他的半个家,博览群书。毕业回浙江温岭之后依然画画,当绘画老师,教学生绘画。总之,王伯敏先生是中西画兼学,是根正源深的画家。那么造成部份人认为王伯敏先生不是专业画家原因是什么呢?一是王伯敏先生美术史的名气太大,掩盖了他画家的名气。二是由于王伯敏先生的过于谦逊:“书画是我的读书余事……”由此,也许会由此使人产生误解。

1、王伯敏先生对自己极其低调,在人群中,总是后退一步。总说自己不如别人。“不要争光,不要争名,不要争利,要多做事业,要做好事业,不要同别人比名利……”这是王伯老带着浓重的方言,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的一句话,那神色十分严肃,那声音相当诚恳,听着这种声调,便知都是发自王伯老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待人上,他总是希望别人好,希望别人比自己好。比如:当他听到他学生的学生的画卖的比他的画还高时,他是真高兴啊!操着浓重的乡音:“很好!很好!”从言谈举指上可以看出王伯老心中那个高兴劲儿啊……对他学生的学生尚能如此,对他同室和学生那更是不二。再比如:熟悉伯老的人都知道,谁在市场上买了他的假画,不管认识和不认识,只要王伯老知道了,就会画一幅,无偿地送给他,“以慰藉花了冤枉钱”而受伤的心。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2010年依然这样做,只要他身体能画的动。有多少素不相识者为此而热泪盈眶……

王伯老总是为别人着想,总是希望别人好,这是他处世的准则,这也许正是王伯敏先生的人生大善!

2、在画家面前,王伯敏先生总是后退一步。和王伯老相处的时间长了,就自然知道他的心胸。比如:画家都有自己的润格。王伯敏先生的书画润格是1988年制定的,叫“半唐斋书画润格”内容是:“我作画,是读书余事,君若喜欢可赠可索。为尊重艺术劳动,请付润金,不必送礼品。”当时定的是,例:每平尺(33×33)1400元,四尺整纸(70×140)12000元。直到15年之后的2003年底,王伯敏先生也没有打算提高自己的润格。这时候他的学生们的润格都超过他了,可他就是按兵不动。不少人对王伯老不理解,有的不满,因为王伯老自己不调润格,无形中影响别人润格的调整。这种情况下,于2003年5月,在10个友人的建议催促下,在“不许定高”的指意下,对润格进行了调整。内容是:“半唐老人,自1988年自订润格以来,迄今未调整。近对照书画市场价格,深感老人过谦,是故同人按实际,代订其润格,每尺增五百,实则仍不符其值。谅识者必知兹择要标若干项,余请类推之”。 例:每平尺(33×33)2000元,四尺整纸(70×140)16000元。

王伯敏先生真是一言九鼎,从1988年制订润格至今的20多年来,他真的做到了:“君若喜欢,可赠可索”,不索也送……再如:当有人说:“伯老,您的画在拍卖市场上估价太低了。”每次伯老都会面带笑容回答:“不低,不低,他们比我画得好……”王伯敏先生还经常和友人讲这样两句话:“我不和画家争饭吃。”“书画是我的读书余事。”前一句我们相信了,在画家面前他总是后退一步,伯老就是这样做的。而后一句话其实不然,这是伯老为人的谦词。而有的人,尤其一部分投资商竟可笑地相信了,并以王伯敏先生自己都说了画画是余事……云云。实际上还是不了解伯老的为人。试想:王伯老这位极谦逊又和善的老人,著作宏富,当面对人们的赞誉时,他却称自己“这都是我份内应该做的事,一堆稻草而已……”以上述那种可笑人的观点,真的就相信是“一堆稻草”吗?稻草堆高三米不算高,可是著作堆三米多高,请问有谁见过?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