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 三江两岸又丹青


1

《新富春山居图》局部

 

1

1

宋雨桂在创作中

由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主笔、两岸四地60余位山水画高手参与活动、备受海峡两岸关注的《新富春山居图》于近日成稿,新闻发布会将于本月底在京召开。《新富春山居图》长66米,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年之意,是中国当代最长的山水长卷。 9月8日,《新富春山居图》将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明年2月将赴台湾等地巡展,参与此次活动的60位画家的单幅作品亦同时参展。

在《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期间,本报记者有幸独家跟踪采访了主笔宋雨桂的部分创作过程。

夏夜的陶然园,收敛了日间些许燥热,静谧中若登上陶然亭,则隐约可见小亭一侧被蓊郁林木掩映着的古朴小楼多出了点点彻夜常明的灯光。这小楼便是中国文联书画艺术创作中心之所在。 7月中旬,《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有着“鬼笔仙墨”之雅号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宋雨桂与台湾著名画家江明贤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明明以及宋雨桂的助手广涛、震力、洪涛雅集于此,为《新富春山居图》的最后成稿于灯下日夜兼程。 8月4日,当这幅宽60厘米、长66米的山水长卷收下最后一笔,已经为之奋战近一年的宋雨桂和他的伙伴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被美誉为“周侯籍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的陶然亭见证了这部意义非凡的山水长卷成稿的最后时刻,也目睹了宋雨桂与他的伙伴们在这个夏季挥汗切磋笔墨、挑灯创作新图的令人感动的辛劳历程。

创作期间国务院有关领导专程前来探望了画家,并对《新富春山居图》给予高度评价。

富春江上白了头

《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盛事,它不仅饱含着中华儿女对山河统一的殷殷期盼,也是一次重大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宋雨桂先生深谙这一点。因此,从去年领衔主笔《新富春山居图》创作任务之后,他就撇开家事、画外事,与他的助手们带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当中去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一赴台湾,三下江南,历经秋、冬、春、夏四季,不分白天黑夜,除去实地考察写生外,便是闭门谢客,于工作室或悉心构思或伏案创作。

宋雨桂说,他从来也没有画过这么长的画。为了创作好这幅大画他付出的太多了,真所谓“富春江上白了头”。他习惯于站着作画。为了抢时间,他每天大约都要俯身画案十几个小时。著名的旅美画家、古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宋画“朝元仙杖图”的收藏者王己千曾赞宋雨桂作画时“静若处子”,但他自己说,实际上他的腰和他早年在部队受过伤的腿在伏案时间长了的时候都很不“安静”,他要靠顽强的意志力以及用各种止痛的办法去让它们“安静”。在创作《新富春山居图》时,宋雨桂和他的助手经常是夜以继日昏天黑地,画到兴奋处已是废寝忘食。

7月,《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已经进入尾声,宋雨桂先生的工作室也从沈阳转到了北京。是日凌晨,细雨蒙蒙,工作室里一片安静,墙壁上挂着的书画作品和墙边古董架上摆着的陶艺、瓷画、木雕等将长长的画案环在地中央。此时,已经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宋雨桂正站在画案前画到富春江汇入钱塘江的重要一段。宋雨桂先生画海的浪潮、波涛堪称一绝。在他灵动的笔下,钱塘大潮仿佛带着呼啸波涛推涌滚滚而来。几位助手以及“铁杆儿”粉丝从晚饭后就一直边忙乎边屏气息声的观看宋雨桂先生怎样用大笔挥洒出钱塘大潮。猛然间,只见宋雨桂大笔一顿半晌未动,仿佛要用力按住钱塘潮头般凝在那里,立时,笔下奔涌前行的钱塘潮水戛然而止收起啸声……这如此“力”透纸背的异样笔法让身边的几位助手和粉丝无不以为是“独门绝技”出现了,纷纷忙着俯身细瞧,然而此时他们却发现伏在画案上的宋雨桂已经是小有鼾声地进入他的“梦里山川”了。

为了早日完成这幅寄托着两岸统一殷切期许的《新富春山居图》,宋雨桂和他的助手们真的是太累了。

一幅奏响在宣纸上的“交响乐”

宋雨桂先生说,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把《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也谈不上是与黄公望打擂,那是“关公战秦琼”挨不上。 “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的傻事儿他也不会做。他说,我们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不能简单地将两画拿来比较。他只是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三江两岸又丹青”。他思考的是笔墨当随时代,整个作品不仅要实现它所承载的特殊使命,还要从艺术的角度,探索对传统笔墨的如何继承与发展,如何用现代的笔墨语言去表述古老的绘画命题,如何用西洋画的透视、明暗变化等技法为中国笔墨生花等等。

他把《新富春山居图》想象成一部开篇舒缓渐近曲调悠扬;中篇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尾声渐去渐远给人无穷回味的雄浑大气的交响乐。

于是,在他的笔下,千岛湖的初春便成了《新富春山居图》华美乐章的“序曲”。袅袅水雾中芦苇荡与远处小岛连成一片,一群野鸭蓦然间从幽静的水雾中带着鸣叫奋力飞出,如同优雅恬静的乐曲中出现了几个跳荡悦耳的音符,构成静中有动的美好画面。

紧随其后,繁华似锦春意盎然的三江口,白帆点点的七里扬帆,灿然怒放的玉兰花等等,仿佛在阳光下浅吟低唱着春天的故事。

中篇进入夏秋之际画面如洪钟大吕顿起高潮,葫芦谷的

作品的尾声以湖心岛、桐君山等景物在万木霜天中遥相呼应,远处西湖和钱塘大潮波浪起伏奔腾向前,仿佛悠扬绵长带着回声的交响乐的曲尾,让人对新富春江的美好未来充满遐想。

一时之盛举 百代之瑰宝

《新富春山居图》的恢弘大气令观赏者震撼而感动。品赏长卷的当今美术界权威评论家们都兴奋不已,虽无“曲水流觞”,却都纷纷畅怀援笔。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国学家饶宗颐(96岁,香港)、著名画家陈佩秋、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著名画家欧豪年(台湾)等亦欣然为长卷题跋。

饶宗颐先生在题跋中这样说:“新绘富春山图合两岸尖端画家,冶中外崭新之技法,表河山之繁华富丽,异前图之冷淡枯索,诚一时之盛举,百代之瑰宝。 ”

陈佩秋女士在品赏之时不觉击节称好,并对《新富春山居图》与600多年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艺术的角度做了一番这样的对比,她说:“展卷细读,不觉击节称好,此卷不输子久画卷。子久卷纯以水墨为之,以墨之浓淡分为五个层次;新卷以五种色彩纷呈而不俗,春有红花,夏有绿草,秋有黄叶,冬有白雪,阳光与彩墨交相辉映,正与时代相合拍。子久卷主要以线勾山,而新卷以块面为山,此乃中国画以洋为中用之佳作。子久卷纯以山水为元素,而新卷远较此丰富,船非野渡无人,建筑亦为全新,漫卷山水,无子久之孤寂,有盛世欢天喜地之风貌,足见画家心胸开阔,思想辉漫,笔墨精劲,实乃大陆与台湾合作融洽,文化复兴之实证。 ”

王伯敏先生则从美学史的角度对新图予以评价,他认为:《新富春山居图》,“乃旷世盛事,不独关乎海峡两岸之团结,亦有关国画界对传统艺术之再思考,余久居桐庐大奇山,南面为富春风烟,朝夕相望,甚感造化之神奇,益思此一图乃当今高手畅怀合作,自非常之功,况又艺进乎与时代合拍,令人称绝,余欣欣然是为之跋。 ”

欧豪年先生在跋中说:“艺术界亦多绘富春山川,而大气磅礴,则当首推宋雨桂教授此卷……昔石涛力主笔墨当随时代,今观柜立意固与古合,而所强调时代风物形胜,亦与古离,真宜誉为21世纪之新,其亦符同鼎维新主义也耶! ”

美术界权威评论家薛永年、邵大箴、刘龙庭、刘曦林等也纷纷著文对《新富春山居图》予以评说。其中刘曦林仅用标题的八个字即对《富春山居图》与《新富春山居图》做出比较说:一类风流,两样山河。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