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专访--王伯敏谈黄宾虹
发布时间:
2010-06-07 08:46
来源:
问: 宾老的艺术观对当下中国山水画创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黄宾虹的艺术观,他认为中国画必须要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艺术,人民需要尊重,并尽力保存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特点。传统性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艺术继承与创造中,决不能从“零”开始,历时不断的发展,时代不断的更新,所以艺术创造要有时代性,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要求。黄宾虹的这一艺术观,对当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问:如何解读宾老的绘画艺术?答:黄宾虹的绘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取得了好的成就,他热爱祖国,认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他画的山水画,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这一特点,有民族性,有传统性,更体现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他善于运用积墨、宿墨、渍水和铺水法,在上水画上出现的亮墨,至今还称得上“独步一时。”黄宾虹是一位早学、晚熟的大画家,他的山水画,局部是抽象的,整体的“遗貌取神”,达到了“不似之似似之”的艺术效果。
问:黄宾虹提出艺术上要“内美”,正如他诗中说“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是不是说作品应贴近生活,追求本源之美,拙朴之美,而不是被异化与修饰之美?
答: 黄宾虹对造型艺术,强调“内美”,即要求达到艺术求真之美,也即追求“本源之美”。黄宾虹认为“人巧胜于天工”,也就是“天工不及人巧”。他认为山水风景的美,不如画家的山水画来得美。他解释“江山如画”,指的正是“江山不及画”,亦“自然美,不及艺术美”。他又认为,自然是美的,艺术家能够“妙造自然”。
又说“画无斧凿痕”,即拙朴而没有矫揉造作修饰之嫌。他认为,这在美学上,对造型艺术作出较高的合理的评价要求。他还认为,这是绘画之道。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