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春秋--记当代山水画大家王伯敏


王伯敏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杭州画院名誉院长,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学大家和山水画大家。

王伯敏,1924年出生,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受业于国画大师黄宾虹。王伯敏著作宏富,专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通史》等六部专业美术史出版,即学术界著名的“敏者六史”。其他专著如《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等四十余种,建立了完整的美术史学研究体系,有的填补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杰出的带头人,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泰斗。

90年代初国务院颁奖表彰王伯敏“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鲁迅文艺奖”最高荣誉奖。

“吾道心有拙,但怜画有神”,王伯敏教授是著名学者、学界泰斗,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王先生结合对历代山水画的研究总结,提出传统山水画在章法、透视处理上的特点,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提出著名的“七观法”理论(“七观法”被编入《中国美术辞典》)。历史上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都早有系统论述,却很少有人关注用水的方法。王伯敏教授联系自己的绘画实践,对山水画技法中至关重要的用水理论作了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他在《中国画的“水法”》一书中提出的“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水渍、凝水、铺水”等,被绘画界称为“水法九种”,是对山水画用水技法的高度总结和发展。对绘画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王先生并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身体力行,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文人画一向来作为中国绘画的代表和艺术高峰的标志,“畅神达意”一直是历代画家的精神追求。文人画追求立意在先,追求主题灵性之美,追求绘画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有法而无法,无法而生至法。画家的情感、意趣、思想自然而发,追求真率之美,清新洒脱之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伯敏教授在绘画之构思布局造境方面,尽脱雕琢刻画的匠气,出入黄宾虹先生之门自有机杼,自建体范,王伯敏先生是为理想而绘画,为自己追求而绘画。

“山水有清音”,这是王伯老绘画的写照。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境界,长期的修养,加之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书卷之气、悠雅之韵纵贯其作品。而近年老人已八秩高龄,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选择富春江畔芦茨山居,静心晚学,并对绘画再次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实践,在大耄之年,默默锤炼着自己的画风。有幸得观近作数件,发现八十以后,王伯敏先生逐渐进入人书俱老,心手两畅的变法之境,“笔墨已到化境初”,作品逾加浑厚华滋,气象万千,令人神往。

历代大师毕生追求的纵意所如,衰年变法的迹象正在王伯敏老人笔下有意无意间真情流淌。这个时代,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呼唤新的大师的时代,我们对于王伯敏教授拭目以期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