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断崖云水外千山奇秀墨华滋---美术史家王伯敏画作的升值空间


1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年近85岁高龄的王伯敏先生不仅在美术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在国画艺术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然而,收藏家对其作品的认知度还很不够,目前,除浙江外,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地拍卖市场上很少能见到王伯敏的作品上拍,即便偶有出现,作品价位也远远低于其作品应有的价值,其作品的升值空间仍然很大。

王伯敏先生在国内最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美术史的研究上。多年之前,当王伯敏出版了3部美术史专著时,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大为吃惊,书写了“三史罕人王伯敏”七个大字以示敬意。而今天,王伯敏已完成《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和《中国民间剪纸史》7部大型美术史书籍,并借此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全国性出版物大奖。而这7部共几十册的书仅仅是他近50部个人专著中的一部分,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不少书籍被国外翻译、出版。在美术界,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初,王伯敏获得国务院“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表彰。2004年,中国美协又授予王伯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或许是因为王伯敏在美术史研究中的成绩过于斐然,以至于掩盖了他的画家名气。实际上,王伯敏的山水、竹石花鸟画也很出色。

王伯敏先生自幼喜欢绘画,小学时即临摹过《芥子园画谱》。青少年时对作诗和绘画情有独钟,常常废寝忘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加过面向大众的漫画运动。1946年,王伯敏考入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意学习绘画。正是在这所著名的美术学府里,王伯敏受俞剑华先生引导,进入了美术史研究的领域。尽管从文,但是王伯敏并没有放弃手中的画笔,1947年12月18日这一天,北平石附马胡同后宅35号红毯铺地、红烛尽燃,人声鼎沸。宅子的主人、著名画家黄宾虹在这里举行“收徒仪式”,王伯敏跪拜之后,成为大师的又一名弟子。由此,王伯敏成为为数不多的真正在理论和技法上均能够直接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人物。

1952年夏,王伯敏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居住于栖霞岭,与恩师黄宾虹比邻而居。黄宾虹的耳提面命无疑对王伯敏以后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日后王伯敏在杭州又数次乔迁,这也使他先后得与黄宾虹、诸乐三、陆抑非等名师为邻。名师们的言传身教给予了王伯敏无尽的艺术养分,对他形成自己内敛而沉厚的风格有直接的作用。

黄宾虹可谓中国画大师,香港学者钱学文曾撰写一篇短文,说黄宾虹生前有弟子20余人,其中3人最有成就。文中写道:“北京李可染,大黑山水,得之宾翁墨法;南京林散之,笔走龙蛇,绵里藏针,时人称草圣;杭州王伯敏,著作宏富,屡有创见,为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这三位弟子,各逞其长。”可染先生与散之先生分别以中国画和书法闻名于世。宾翁仙游数十年后,王伯敏也像他的老师一样,著作和创作均有等身之盛况。

在王伯敏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某些黄宾虹的笔墨情趣,但更多的则是王伯敏经多年艺术实践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风格。前人曾评价他的绘画是“学者妙造”。他的山水画具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配上自己即兴的诗作,情景呼应,使人备感亲切。

在创作上,对笔墨的运用,特别是用水之法,极具独到之处。在他的作品中,水不仅丰富了墨色的层次,也用于“藏笔”,即将皴擦点染等留下的“笔”通过水这一媒介,于画面内达到浑融的状态。和他创作对象多为江南景色有关,其作品往往体现出水墨氤氲融合,画面整体,气氛浑融的特点,大幅气势磅礴,小品亦精致迷人。

美术史研究与绘画创作,还有诗词创作等,在王伯敏身上是相通的。他对不少人说过:“有没有绘画实践,这对理解古代画家的画学思想及笔墨表现很有好处。否则,容易纸上谈兵,在艺术分析时,必定缺少贴肉的内行话。”能够对国画的传统有精神内涵层面上的理解,并在技法上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其实就是王伯敏先生所以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

“画到断崖云水外,千山奇秀墨华滋”。这是40年前王伯敏诗作中的句子,现在已过八十的他,仍然精神矍铄,不知老之已至,依然在勤奋地工作着。有人曾作评价:“王伯敏先生治史、作画、吟诗、修身、立业、处世、博学精研,沉稳平和,因此,他就别有一番阔大的境界。”的确,他绘画上的成就和他在美术理论研究上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恰与和古代文人画的创作和精神契合在一起,故而在传统国画创作上有着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由于有长期的创作实践和精深的文化涵养作为保障,王伯敏的绘画作品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虽然收藏家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拍卖市场上较少见到他的作品,但目前他的山水作品每平方尺仍超过1万元,近年的价格走势一直在稳步上扬。由于尚没有经过市场炒作,所以价格存在被严重低估的现象。

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国画市场依然没有摆脱调整的态势。除了国画价格经历了这几年的暴涨之后出现价格回归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并没有很好的转换投资理念。如果不积极地寻找新的思路,对一些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品种和个人进行主动挖掘,只是一味地等待,那么无疑会使投资品种越走越窄。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