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唐斋其人其收藏


1

半唐斋,位于西子湖畔,是中国当代学者王伯敏的书房和画室。他在半唐斋里,读书、治史、讲学、吟诗、作画以至接待客人四十余载而至今,学问成一家之言,艺术具一家之风,同为时人所重。九十高龄的沙孟海先生誉之为“三史罕人”,诚非虚美。南京胡公石,杭州陆抑非,日本中野南风三位先生书赠之“此半唐小斋,居三史罕人”对联,更是道出了半唐斋与他的主人宜然相得的和谐情趣。

王伯敏先生学识渊博,专精于中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为此研究,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覃思精研,慎析明辩。半唐斋内,书似乱山叠,文稿盈筐箧。他曾赋诗道:“忙里不知茶味苦,澄心残片写纵横”,半唐斋外“年来治史走西东,白发未添耳半聋”,曾历燕、晋、鲁、苏、陕、甘、豫、湘、川、鄂、粤、桂、皖、闽、赣诸地;攀岱岳、黄山、华岳、匡庐、桂林、岳麓、武夷、雁宕;游昆明、大明、玄武、太湖、鄱阳、洞庭;登长城,涉三峡;越河西走廊,出塞外戈壁;又东渡日本,并赴星洲,悉心求考史实、史迹,厚积薄发,著述宏富。除并称“三史”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之外,尚著有《李白杜甫论画诗散记》、《古代肖形印臆释》、《中国画构图》、《山水画纵横谈》等专著,计三十余种,四百多万字。其中不少著述,被日本、美国、意大利、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翻译、转载,饮誉中外。半唐斋主人,年岁早过花甲,近年仍勤奋过人,今春他著《中国民间美术》脱稿,该稿近四十万字,插图千余幅,正在付印。又主编二百万字的大型专著《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补美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开少数民族美术综合研究之先河,必将再度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八十四岁高龄的钱君匋先生为此特书“半唐四史,五岳三山”对联以赠。上联以志“伯敏先生于半唐斋著四部美术史”,下联则“极言其遍游名山大川”。

1

钱君匋先生赠王伯敏教授对联

王伯敏先生,浙江台州人。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专;后又师事黄宾虹大师。现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兼任杭州画院院长。他在《居湖上抒怀》中有句云:“纵然湖上书楼小,子夜案头天地宽”。半唐斋因其主人的勤奋、博学和成就,一间小小的楼房,便能续古今事而通东西方,成一广阔的天地。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波兰、匈牙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瑞士、新加坡及港、澳的专家学者,都曾先后过访半唐斋,并在斋中对中西艺术作古今纵横谈.

“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淡淡浓浓多是趣,小舟添在水湾湾”。王伯敏于学者外,其画家情致竟如是。半唐斋里,绘画不仅仅是主人修身养性的读书余事,更与其治中国美术史有密不可分的深切渊源。绘画创作的亲身体验固然有益于美术理论的研究,博学多识的学问功底和造诣,则又赋予画作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如今中国能著述宏富,而又书画皆工者,已不可多见。王伯敏犹如唐朝韩愈所谓:“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于绘事极为严肃认真,从不等闲视之。为了构思一幅佳作,往往“三天无语苦沉思,达旦支颐只自知”,“松烟细磨年复年,任人议论痴与癖”。经过“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细细揣摩,一旦灵感涌至,磊落挥毫,千山即刻便成。他画山水,浑融苍劲,韵味天成,尤其用松烟宿墨画江南云山,一片氤氲,妙趣横生。所画兼施凝水之法,可谓匠心独具。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半唐斋内,更是宣纸如云,湖笔如林,又闻麝墨飘香,如此书斋,教人何需论大小。

说半唐斋至此,说到它的斋名,“半唐”二字的由来,在于斋中文物的收藏。在他高及屋顶的书橱中,图书、文稿之外,其藏品有原始时代的石器和彩陶;有殷墟出土的甲骨片;又有汉砖唐俑,大量的还是明清及近现代诸名家的书画。他很心爱唐代的几件藏品,故特此斋名曰“唐”,他自谦所藏唐物不多,不全,取一鳞半爪之义,而名之为“半唐”。“半唐”藏品究竟如何,不妨举其“半”而略述之:

1

--唐人写经卷。初唐写本,卷高31厘米,长134厘米。原出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今十七窟)。所书内容为民间讲疏之类。卷虽残,犹存2686字。书于白麻纸上。有冯国瑞、张宗祥、陆维钊三跋。张宗老以小字书跋于卷尾唐纸上,末句云:“一千年后人书一千年纸,更复千年之人,见之不知作何想”。此卷背后,唐人还书有“故妙”等138字,字迹已不清,半唐斋主人经过辨认,给以录出了。

1

--唐敦煌壁画残画。此画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一九零六年)剥落于莫高窟壁面。高11.5厘米,阔4.4厘米,厚0.31厘米。画“迦世佛”,造型典雅,表情安闲。由于施矿物质颜料,至今彩色如新。残画最难得之处,可从它的反面,了解到莫高窟当日制作粉壁的用料。不少敦煌壁画研究专家,为此专程到半唐斋参观,故半唐斋主人对此亦珍之如楚玺鲁璧。一九八七年九月,王伯敏出席“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他把此画的内容及大小形状都告诉了敦煌研究院,并对段文杰院长风趣地说:“只要在莫高窟找到这片壁画的出处,我把这个心爱的‘女儿’欢欢喜喜地送回‘外婆家’”。

1

-- 唐三彩双猴与绿釉骑马俑。双猴高6.3厘米,典型的小唐俑,属稀罕珍品,塑老猴背小猴,釉点三彩,老猴稳健,小猴稚拙滑稽,令人见之发笑。一九四八年西安唐墓出土,同墓出土的,尚有绿釉骑马俑,制作精巧,也只有8.1厘米高。这类小唐俑,当是后来民间小泥人之滥觞。半唐斋主人曾有考证文章发表。

1

-- 唐镜,此为瑞兽葡萄铜镜,圆形,直径为10.5厘米。外框饰葡萄,间有六只飞鸟,内框葡萄枝间,饰四只对称瑞兽。这种图案,揉唐与西域各国文化。在日本、苏联、朝鲜都有这种葡萄纹铜镜出土。

1

-- 唐法舍画像砖。出于河北房山高庄云居寺。今寺已毁而塔犹存。此砖为北塔上缘饰物。北塔于唐景云二年建,可知此砖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一九五三年九月,半唐斋主人得之于高庄农家。砖上刻经幢,旁刻楷书“法舍”二字。北塔尚砌有“因缘”砖,上刻“诸法因缘出,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等二十字。半唐斋主人获得此砖后,曾撰《法舍砖考》,载《艺风》《考古专辑》,加深了这方面的探讨。

半唐斋的唐代藏品,还有如唐彩绘陶罐、唐三彩瓶,以及唐陶马、陶牛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了。

半唐斋小而静谧、古朴、丰富;半唐斋主人平和、沉稳、博学,两者和谐不可分。“扫地焚香雨过时,澄怀问道日舒迟。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主人的诗歌,正显其心境的清朗、祥和、恬淡,吾人于此之中见其真,也见其善。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