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教授的画-学者的艺术


1

本人所拍王伯敏教授工作室〔半唐斋〕

有评论称王伯敏教授的绘画为“学者妙造”,因为王伯敏教授不只是画家,还是美术史论家。也许是因为王伯敏教授美术史家的名气太大,掩盖了他画家的名气。其实,王伯敏教授的中国画也极为精到,其山水、竹石兼善。写史与绘画,相辅相成。应该说王伯敏教授的画是学者的画,学者的艺术。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意境清新,有着浓厚的书卷气。

在我国的美术史论家中,能绘画的不少,但如王伯敏教授那样的造诣者却并不多。还有人认为:“画画到后来,多数画家的技巧过硬了,但在学术修养上,往往千差万别,这就形成了画家成就的高下”,这种“高下”,关系即在“修养”上。修养是多方面的,这里要说的是“学问修养”,“学问修养”不是可以速成的,需要逐年积累。在王伯敏教授的“半唐书舍”石坊上刻有一联,上联为:“居此读书看山磨麝墨”,下联是“置身守拙养和忆沧浪”,这正是他的自况。其实,王伯敏教授的这种“读书看山”、“守拙养和”,据我了解,是他在中年时就达到的境界。举一例,“文革”时,除了“运动”之外,只要有点条件,有点时间,王伯敏教授就能静下来,专心地做他的学问。他著的《唐画诗中看》一书,是一部专门论述李白、杜甫论画诗的集子,其中不少文章,就是他在“朝暮风狂雨急”中写出来的。

在学术的康庄大道上,王伯敏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刻苦精勤也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王伯敏教授是“一生治史三更月,半世挥毫万里行”。他的勤奋过人,不说别的,仅看他发表的一千多万字的著作以及手稿、日记,就可以证实。“著作等身”用在王伯敏教授身上,绝非过言。半个多世纪来,王伯敏以生命点燃的火把,锲而不舍地在幽深的美术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王伯敏著述宏富,专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主编有《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出版,即所谓“敏者六史”。其他专著有《中国民间美术》、《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中国画构画》、《古肖形印臆释》、《黄宾虹》、《唐画诗中看》及《王伯敏美术文选》等30余种问世。“半唐四史,五岳三山”。这副对联,是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赠予王伯敏的。南京的胡公石、杭州的陆抑非、日本的中野南风三位先生又联名题写:“此半唐小舍,居三史罕人”。

王伯敏教授现在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在“半唐书舍”还挂有一副对子:“斋中万卷书嫌少,门外千竿不厌多”。一个画家,能读万卷书,能虚心,能行万里路,胸襟安得不开阔?笔底的江山,安得不精妙而生神?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