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荣成市鑫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他为中国美术写春秋---记王伯敏
发布时间:
2010-06-07 10:50
来源:
5月23日上午10时,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不过,人们没有看到王伯敏走上大会主席台接受表彰。事实上,那天他并未前往北京。最近一段时间,王伯敏太忙了,几乎每天都泡在主编《黄宾虹全集》的繁重事务里。
那一天,正巧是早就定好的“《黄宾虹全集》编辑组”会议,编辑们来
自省内外,聚在一起很不容易。王伯敏决定,留在杭州。当然,他也十分高兴,因为就在为黄宾虹主编全集的关键时刻,“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绚丽光环落到自己的头上。就在那一天,王伯敏又获得了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荣誉奖。
黄宾虹可谓中国画大师。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我曾经读过香港学者钱学文撰写的一篇短文,说黄宾虹生前有弟子二十余人,其中三人最有成就。钱学文写道:“北京李可染,大黑山水,得之宾翁墨法;南京林散之,笔走龙蛇,绵里藏针,时人称草圣;杭州王伯敏,著作宏富,屡有创见,为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这三位弟子,各逞其长。”“可从三方面顶上宾翁大师”。可染先生与散之先生分别以中国画和书法闻名于世,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大家。王伯敏以著述见长,数十年来,他像老师一样,著作等身。
王伯敏的书房内,沿着两堵墙壁安置着长长的书架,中间一列标明“王伯敏著作”,我伫立于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一生中能够写下一部带“史”的著作就已经了不起了,难怪多年前,当王伯敏出版了三部美术史方面的书籍时,书法泰斗沙孟海会大为吃惊,他书写了“三史罕人王伯敏”七个大字以示敬意。假如沙老长寿至今,不知他会更作何般感叹!王伯敏的著作还有许多,比如《中国民间美术》、《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中国画构图》、《古肖形印臆释》、《唐画诗中看》和《王伯敏美术文选》等近五十种。他的美术史论有的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在美术界,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奖,表彰王伯敏“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王伯敏,1924年出生于台州黄岩一个普通的雇农家庭,他的父亲叫阮仙全。王伯敏说,父亲会拉琴,还能打鼓吹喇叭。我猜想这些事情是别人后来告诉他的,而且这是他
获悉的很少一些父亲的信息。因为就在王伯敏一岁多的时候,父母迫于生计,将他卖给了温岭城里一户王姓人家。王家家境宽裕,王伯敏三岁那年,生父曾经从黄岩农村赶到温岭探望他,见到他已经被养得白白胖胖,生父流着眼泪,默默地离开了。1930年,六岁的王伯敏进入恒昌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先生为他取了一直用到今日的名字。
喜欢绘画,始于王伯敏的小学时代。他在温岭县立小学读书的时候,得到《芥子园画谱》,于是利用课余临摹练习。那时,王伯敏与同学合作了一幅《石夫人图》,受到了校长的嘉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学校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小时候的王伯敏,数理化和外语成绩并不理想,他偏爱文史,体育也不错,撑杆跳甚至拿过县里比赛的第一名。王伯敏酷爱传统诗词。他刻苦诵读,还学着自己作诗。十三岁那年,小学生王伯敏的第一首诗诞生了。这首题为《登石牛岭》的诗是这样的: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个事,日日卧山巅。为了作诗,王伯敏每天查诗韵、辨四声,现在能用二十四种音节念每一个字,让我听得如坠雾里。浙江大学中文系为王伯敏开设了专题讲座。1999年,王伯敏从几十年间创作的诗中,选出一部分集成《柏闽诗选》,交给宁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其中,就有《登石牛岭》这首诗。
青少年时期的王伯敏对作诗文和绘画情有独钟,常常废寝忘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用漫画的形式表达中国人民必胜的相信。日本鬼子投降后的
1946年2月,王伯敏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我们知道,当时该校的校长是大名鼎鼎的刘海粟。正是在这所著名的美术学府里,王伯敏受俞剑华先生引导,进入了美术史研究的领域。1947年12月18日,是王伯敏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平石附马胡同后宅35号是红毯铺地、红烛尽燃,人声鼎沸。宅子的主人、著名画家徐悲鸿在这里举行收“徒”仪式,王伯敏跪拜之后,成为大师的又一名弟子。王伯敏承袭着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进步、热血涌动的时代青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并多次参加北平学生举办的爱国民主活动。1948年9月,王伯敏学成回到家乡,在温岭师范学校任教。没几天,他便与中国共产党浙南游击区取得了联系,接着就在党的旗帜下开展地下革命工作。五个月后,温岭解放了,党组织将26岁的王伯敏调进县政府,担任全县文化教育和卫生部门负责人。
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2年夏天来临的时候,王伯敏怀里揣着华东局文化部的一纸调令,走进了这座美术学府的大门,登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
来到杭州工作的王伯敏居住在栖霞岭,与也在西子湖畔的恩师黄宾虹恰巧为邻。王伯敏带着自己撰写的油印本《中国绘画史》上门求教,黄宾虹送了弟子八个字:写史要实,论理要明。王伯敏心领神会,从此钻研美术史论,一发而不可收拾。王伯敏博览群书,博取众长。他在杭州数次乔迁,先后与黄宾虹、诸乐三、陆抑非等名师为邻。名师们的言传身教给予王伯敏无尽的养分。如今,当年的名师均已作古,王伯敏也年愈八旬到了耄耋之时。
来到王伯敏府上,主人会首先领客人进入“半唐斋”。这里是客厅兼书房,主人的所有藏书都汇集在屋内的书架上,宾主在此尽情畅谈。正对着房门的大墙上,挂有潘天寿、黄宾虹等著名画家的山水作品。除了一眼能见的书籍外,没有敞开大门的柜子里,是一些主人多年来积累的八万余张学术资料卡片和收藏的古董。王伯敏不仅在美术史论、诗作和绘画方面有极高造诣,也颇有心于古董的收藏和鉴赏,是一位品位高雅、目光敏锐的书画、古董鉴赏家。他介绍说,自己的古董藏品有原始时代的石器和彩陶、殷墟出土的甲骨、秦砖汉瓦晋瓷唐佣,还有较多的明清名家字画。王伯敏特别钟爱的是唐朝的几件宝贝,比如敦煌壁画残片、手写经卷、三彩双猴与绿釉骑马佣、瑞兽葡萄铜镜等。因为王伯敏自谦所藏唐代宝物不多,所以将书房、客厅命名为“半唐斋”,取“一鳞半爪”之义也。坐在“半唐斋”的沙发里,品着香茗谈天说地,有一股灵魂净化的感觉,令人的脑海中浮现出“谈笑有宏儒,往来无白丁”的佳境。
在“半唐斋”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之后,可以去主人的画室看看。或许是因为王伯敏在美术史论中的成绩过于斐然,以至于掩盖了他的画家名气。人们大凡谈及他,往往开门见山地直入那些宏著理论当中。实际上,王伯敏的山水画也很出色,他同样是一位著名画家。我在王伯敏的画室里欣赏他的原创作品,那要比从印刷品上看到的精彩许多。我在这些作品中读到了某些黄宾虹的笔墨情趣,但更多的则是王伯敏经年艺术实践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风格。他的山水画具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配上自己即兴的诗作,情景呼应,使人倍感亲切。其四尺整张的作品气势磅礴,斗方小品亦精致迷人。美术史论与作品创作,还有作诗等等,在王伯敏身上是相通的,他对不少人说过:“有没有绘画实践,这对理解古代画家的画学思想及笔墨表现很有好处。否则,容易纸上谈兵,在艺术分析时,必定缺少贴肉的内行话。”我想,这其实就是王伯敏所以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事各种理论研究的学者,是否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具体实践呢!
“画到断崖云水外,千山奇秀墨华滋。”这是四十年前王伯敏诗作中的句子,现在,古稀之年的他虽然听力明显减弱,但精神矍铄,仿佛不知老之已至。他依然在勤奋地工作着,上为恩师主编《黄宾虹全集》,下为美术学博士生传授自己的学问;画室里,时常可见他挥毫的英姿。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