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荣成市鑫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631-7561835 / 7561148 / 7567077
水阔山遥翰墨香--谈王伯敏先生的绘画艺术
发布时间:
2013-08-26 12:00
来源:

白岳
近年来,以研究中国美术史享誉海内外的王伯敏先生,又以他的“余事”,深深吸引着艺术圈内外人士的眼光。
王伯敏先生的“余事”,是指在读书、治史之余吟诗、作画。王老年青时是在上海美专学西画的,深受该校学术自由风气的影响。后考入北平艺专徐悲鸿的研究生班,并旁听于北大,思想倾向革命。在北平期间,他拜黄宾虹为师,由此走上中国画研究与创作之路。解放后,王老与宾师再聚于西子湖畔。在宾师的鼓励下,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以此为自己的终生职志。六十余年来,他相继出版了煌煌七大部、上千万言的美术史专著,成为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而在书画方面,花甲后始投以较大精力,及至耄耋之年,成就斐然,为他在学术之外,又开创了一个艺术高峰。这种厚积簿发、大器晚成的情形,与黄宾翁如出一辙,生动再现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崛起之路。
王老从以读书治史为主,吟诗作画为辅,发展到后来边著述、边创作,直至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书画上,“余事”的分量,自花甲后逐渐产生了变化,并经由以下几个阶段,逐步迈向他的艺术高峰:
一、模山范水期(1980年代)。王老花甲之年,适逢国家改革开放,半唐斋从杭城南山路的景云村搬迁到了涌金门。他精神焕发,学艺兼治,与时间展开赛跑,许多生趣盎然、思想深邃的论画诗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但书画创作多集中在《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通史》竣工付梓后。到了1980年代末,因有赴新加坡、日本等地讲学和办展之需,作画渐多,作品如《戴逵醉云图》(1986)、《宿雨初晴》(1989)等,风格特征已初步显现,心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佳境初成期(1990年代)。这个时期,王老一方面为编撰、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绘画通史》和《中国版画通史》等焚膏继晷、奔走东西;另一方面忙里偷闲,“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藉书画以抒发情志。所画《岭南山居》(1991)、《九龙山下》(1992)、《春夏秋冬图卷》(1993)、《醉茶册》(1995)、《江南水上居》(1996)、《璞》(1999)、《嘉陵风烟》(1999)等,水、墨、色运用潇洒自如,画风日益成熟。1997年起,他还以花青调墨,创作了一批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三、苍郁璀璨期(2002年至2008年)。耄耋之年起,王老结庐于富春大奇山麓,前栽松、后种竹,盘桓在黄子久图画里,过着“澄怀问道日舒迟”的晚晴生活。此时,他“居大奇画大奇”,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的巨幅山水,较具代表性的如《水国烟乡图》(2002)、《峰顶楼头极目八荒图》(2002)《彦远论画云山之图》(2003)、《深山纳福图》(2003)《大奇读画楼》(2004)、《云山秋色》(2004)《富春山色》(2005)、《日日看山日日忙》(2005)、《九龙高阁》(2007)等。这些作品老健纵横、酣畅淋漓,墨华璀璨、极古而新,艺术上进入了高峰期。戌子初春,王老客居南洋,遥想大奇山连降大雪,遂又将白银世界引入画中,为他浑厚苍茫的水墨天地,增添了几分静谧。
四、浑融神化期(2009年至今)。这一时期,王老双耳失聪。他戏言:耳不聪,耳经通,这样可以异想天开了!书画创作似乎也更豁然“天开”,所作《东山一曲》(2009)、《松烟麝墨 》(2009)、《铁岩银谷之图》(2010)、《横江晴雪》(2011)、《蜀江水碧千帆过》(2012)等,比以往更为自由、苍茫。画中的山谷流泉,仿佛凝聚着宇宙白光,浑融而臻于神化。这表明老人的心,已自由地驰骋在悠悠天地之外,达到了无我的境地。
王老花甲后的书画创作几经嬗变、不断升华。但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进入新世纪后的最初几年,包括葵未、甲申、乙酉等年份。这几年,他作品数量多、画幅大、质量高,以磊落清奇的风格傲然独步于画坛,成为延续中国文人画正脉的杰出代表。
综观王老一生所作,常见的题材是山水、竹石。他画山,喜欢在山顶上画读画楼,以览江山之胜,在山脚下画读书楼,以究古今之变;画水,则添数舟于清溪,上可溯桃源以至山桥观瀑,下能通三江而达九州。画竹,必谓居不可无此君,因其节节虚心,出土便潇洒;画石,又专写苍苔拙璞,以其厚重内美,能与墨君共岁寒。
王老的这些题材和构思得之大野、发乎内心,有浓厚的意趣和郁勃的生命力,显示出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浪漫情怀,也体现了他质朴含蓄的个性。品读他各个时期的作品,可得四美:一是笔墨之美;二是朴拙之美;三是学养之美;四是禅意之美。此四美浑然一体,使他的画犹如一杯苦茶、一坛陈酿,令人回味无穷。
王老画中的笔墨之美,主要来自于对黄宾虹艺术的长期研究。王老自1948年拜师宾翁后,对他的画学思想以及晚年处于巅峰期的笔墨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作画时,即以宾翁笔墨为基础,对笔、纸、砚等概不讲究,唯独讲究墨,所用多是松烟老墨久泡而成的宿墨。他画山水的步骤,往往先勾勒,然后用干笔皴擦,再以泼墨、破墨、积墨、渍墨、宿墨等法层层积染,并点染上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藤黄等色。大局画就,等到九分干时,再铺水以接气、出韵,统一画面。王老铺水时用量大,三五尺画能铺上一整杯水。铺完水后,将干未干时,又用枯笔在峰顶危岩处勾补几笔,或蘸上渴墨,在山脊绝崖上擦一擦。最后,用秃笔将漆黑的宿墨点笃在画面最要紧处,再加补几点浓彩以提精神。如此勾、擦、染、铺、点,反复多遍,笔迹、墨痕、水韵、色泽既分明又浑融,直至画面出现浑朴苍润、墨色辉映的景象。王老有论画诗云:“麝墨浓如漆,狼毫力似针;无妨怜白水,渴笔长精神。”又有画跋云:“山水之作,以渴笔使其苍;以淡彩使其丽;以渍墨使其秀;以凝水使其清;以铺水使其润,五者之成,要不断实践。”这些皆道出了他的作画心得和艺术特色。
王老立足于宾翁,又不止于宾翁,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他吸收宾翁的山水画章法,善于在画中留“活眼”,但与宾翁所作相比,他画面的疏密与黑白对比更加强烈,有许多空隙甚至不着一墨、不点一水,形成了大密大疏、大黑大白的深邃而空灵的意境。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画透视“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为中国画构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系统地提出了用水“九法”(即: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水、水破色、渍水、铺水、泼水、凝水),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水法”提高到与“笔法”、“墨法”相并列的地位,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理论;他自创没骨山水,以水墨浑融的方式妙写江山之秀,得到“没骨画山山有骨,无心点染墨氤氲”的审美奇效;他擅用“亮墨”,惜之如明珠,并将此极墨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他用色独特,既借鉴了早年求学上海时所得到的西洋画法,又融入了传统青绿山水与近人泼彩法,以色彩来加强画面的氤氲之气和雄厚的现代感。